今年以来,全市各级按照“走在前列”要求,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,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转型、惠民生,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。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核,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15.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7%,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73.1亿元,增长3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897.8亿元,增长5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944.9亿元,增长8.7%。三次产业占比为8.6:44.5:46.9,第三产业占比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2.1个百分点。
一、农业生产
上半年,全市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.02亿元、8.74亿元、38.17亿元和5.19亿元,分别增长3.5 %、7.5%、3.1%和4.7%。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存栏分别为287.59万头、23.97万头、206.7万只、5391.42万只,分别下降0.1%、0.2%和增长4.7%、0.8%;出栏分别为277.88万头、14.23万头、156.17万只和7724万只,分别下降1.9%、增长0.2%、下降2.2%和5.1%。水产品产量 6.75吨,增长0.89%。
各种支农投入继续加大。良种补贴、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补贴得到全面落实,其中小麦直补面积452.5万亩,每亩补贴种植资金125元。
二、工业、建筑业
上半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、比一季度加快1.8个百分点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4047家,其中新成长或新建纳入企业327家。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4个产值同比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64.9%;产值总量10亿元以上的30个行业中有21个同比实现增长。列入统计的195种工业产品中,有120种产品产量呈增长态势。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向好,八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928.7亿元,增长4.9%。其中,机械产业实现产值623.7亿元、增长8.5%,木业实现产值554亿元、增长5.5%,化工实现产值524.6亿元、增长10.7%,医药实现产值193.9亿元、增长6.1%,冶金实现产值571.3亿元、增长16.7%,食品实现产值942.9亿元、下降0.7%,纺织服装实现产值182.7亿元、下降2.4%,建材实现产值335.7亿元、下降7.4%。新兴产业稳定发展,累计完成产值879.8亿元、增长9.9%,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7.9%,同比提高0.7个点。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至1314家、同比增加86家,累计完成产值3926.6亿元、增长12.6%。工业用电增长较快,累计用电134.7亿千瓦时、增长9.2%,增幅居全省第2位。
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49.9亿元、增长1.5%,利润239.4亿元、下降0.5%,利税357亿元、下降2.9%。有128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,同比增加75家;934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,同比减少35家。
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98家,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379家,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6.7亿元、增长6.5%,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35.9万平方米、增长5.9%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92.4万平方米、增长0.5%。
三、固定资产投资、房地产
上半年,全市2634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432.8亿元,增长12.8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.5亿元,增长100.3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35亿元,增长26.8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73.3亿元,下降4.4%。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24.8亿元,增长25.4%,占全部投资的57.6%,同比提高5.8个百分点;工业技改投资460.3亿元,增长5.8%,占工业投资的55.8%;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26.9亿元,下降1.8%。全市民间投资1207.8亿元,增长3.8%。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05个、同比增加208个,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7个、同比增加75个,完成投资382亿元、增长30.3%。
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70.5亿元、与去年同期持平。商品房销售面积380.2万平方米、增长17.5%,商品房销售额164.5亿元、增长17%。
四、国内外贸易、物价
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85.1亿元,增长10.4%。从区域看,城镇市场零售额889亿元,乡村市场296.1亿元,分别增长10.3%和10.6%。从行业看,批发业完成128.6亿元,零售业986.1亿元,分别增长10.5%和10.3%;住宿业6亿元,餐饮业64.4亿元,分别增长10%和10.2%。从类别看,吃、穿、用类商品增长5.1%、9.3%和10.6%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达到1403家,实现零售额661.9亿元,增长8%。从商品看,更新换代及健康型、享乐型商品需求旺盛,文化办公、体育娱乐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%、6.7%和19.4%;建筑及装潢材料、家电音响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.6%和16.7%。
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1917.2亿元,增长15.9%;商城物流总额2827.5亿元、电子商务交易额408.9亿元,分别增长16.4%和67.6%。
以人民币计价,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61.8亿元,增长1.6%;其中出口177.8亿元,增长4.3%;进口84亿元,下降3.5%。全市利用境外资金2.6亿美元,增长106%。从出口看,传统市场稳定增长,对欧盟、日本、美国、韩国出口分别增长15%、29%、1.6%和0.9%。从进口看,进口重点商品总量同比增长19%,其中纯铜、镍铁矿、原木及木材和花生同比分别增长325.1%、234.6%、50.1%和31.6%。举办商贸类会展41个,实现展会交易额131亿元,带动相关收入19.8亿元。
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1.6%;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.2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.4%。
五、“三引一促”
上半年,全市引建招商引资项目714个,到位市外资金618.1亿元,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。其中产业招商项目到位资金512.9亿元、占总量的83%;融资、向上争取无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105.2亿元、占总量的17%。全市累计引进65名“千人计划”专家、“泰山学者”等高层次人才,400名带资金、带技术、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,引进289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。全市累计引进技术634项,与市外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382家。
六、财税、金融、保险
上半年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.9亿元,按可比口径增长15.6%。地方级税收收入151.2亿元、增长23.7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.6%;四项主体税种累计完成93.7亿元、增长36.2%,占地方级税收收入的62%,其中,增值税、营业税、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9.5%、54.7%、12.9%和27.6%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6.8亿元、增长17.1%。
国地税收入244.7亿元,增长16.4%;其中,国税收入103.6亿元、增长10%,地税收入141.1亿元、增长21.6%。
6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138.4亿元,比年初增加404.2亿元,其中,住户存款3190.7亿元,比年初增加242.7元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688.4亿元,比年初增加325.8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538.3亿元,比年初增加15.7亿元;中长期贷款907亿元,比年初增加101.8亿元。
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09.9亿元,增长33%。其中,财产险保费收入34.3亿元,增长 18.5%;人身险保费收入75.6亿元,增长40.7%。支付各项赔款31.6亿元,增长40.3%,其中,财产险业务赔付16.7亿元,增长33.7%;人身险业务赔付14.9亿元,增长48.4%。
七、结构调整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产业结构继续优化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.9%、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同期提高2.1个百分点。新兴及高端产业成为增长点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.9%,增幅高于全部工业6.5个百分点;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260.3亿元、增长7%;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837.7亿元、增长6.9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.9%,同比提高1.4个百分点。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,全市制造业投资749.6亿元、增长28.2%,同比加快12.6个百分点,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6%提高到52.3%。
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成效初显。去产能方面,淘汰化工产能80万吨、煤炭产能101万吨、非煤矿山产能960万吨。去库存方面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263.8亿元、同比下降2.9%;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316.6万平方米,分别比上年末、今年一季度下降31.2万平方米和16.6万平方米。降成本方面,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.7%,低于去年同期1.6个百分点;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.2万户、注册资本(金)674.2亿元,分别增长14%和69.1%。补短板方面,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228.9亿元、增长11.5%,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0%,基础设施投资182.6亿元、增长43.6 %,“百千万”脱贫攻坚行动进展顺利。
八、居民收入、生态环境、安全生产
上半年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6元,增长8.3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1元,增长7.6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4元,增长8.9%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26元,增长8.2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96元,增长7.7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8元,增长8.6%。
临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居全省第9位,PM2.5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改善1.3%、11.9%、8.2%,优良天数增加22天。沂沭河流域8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%,41个市控断面综合达标率82.2%,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。
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9起,死亡56人,受伤28人,经济损失598.8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