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全市各级按照“走在前列”要求,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,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紧盯目标不动摇,狠抓转型不懈怠,全力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,全市经济保持了“增长平稳、结构优化、效益向好”的基本态势。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核,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69.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7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76.1亿元,增长4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.6亿元,增长6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1461.5亿元,增长9%。三次产业占比为9:43.4:47.6,第三产业占比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。
一、农业生产
全市夏粮单产400.1公斤、总产186.3万吨,同比分别减少1.5%和3%;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。
前三季度,全市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0.4亿元、10.3亿元、58亿元和7.4亿元,分别增长4.2%、7.8%、4%和5.8%。
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存栏分别为373.6万头、28.5万头、233.3万只、6602.6万只,分别增长0.8%、0.4%、1.1%和1.2%;出栏分别为437.4万头、21.6万头、216.9万只和11725.2万只,分别增长0.5%、增长0.4%、下降2.5%和下降4.9%。水产品产量10.1万吨,增长2.6%。
二、工业、建筑业
前三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6%,分别比一季度、上半年加快2.4个和0.6个百分点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4047家,其中新成长或新建纳入企业327家。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产值同比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73%,其中产值总量过百亿的20个重点行业中有15个实现增长。列入统计的195种工业产品中有11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,增长面为59.5%。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突出,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值6105.5亿元、增长5.8%。其中,机械产业产值960.1亿元、增长10.1%,木业产值878.4亿元、增长6.7%,食品产业产值1529.2亿元、增长2%,冶金产值844.2亿元、增长17.7%,化工产值784.1亿元、增长8.2%,医药产值306.5亿元、增长8%,纺织、建材行业产值分别下降2.6%和7%。新兴及高端产业较快增长,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77.3亿元、增长11.7%,增幅环比提高0.4个百分点、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;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1299.1亿元和411.9亿元,增长8.7%和7.8%。企业群体不断壮大,产值过亿元企业1907家,完成产值6847.8亿元、增长12.5%;327家年初以来新纳入企业实现产值307亿元、增长170.4%,拉动全市产值增长2.6个百分点。工业用电增长较快,累计用电209.9亿千瓦时,增长8.8%。
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429.7亿元、增长3%,利润368.7亿元、增长0.6%,利税549.8亿元、下降2%。有187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,同比减少30家;1458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,同比减少92家。
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98家,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384家,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3.3亿元、增长6%,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59.4万平方米、增长6.4%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30.9万平方米、下降20.2%。
三、固定资产投资、房地产
前三季度,全市3350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324亿元,增长13.1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.5亿元,增长68.7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60.1亿元,增长25.1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27.4亿元,下降1.9%。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44.5亿元,增长24.1%,占全部投资的57.9%,同比提高8.7个百分点;工业技改投资746.7亿元,增长13%,占工业投资的55.5%;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76.1亿元,下降12%。全市民间投资1956.9亿元,增长4.1%。八大优势传统产业完成投资958.6亿元,增长18.3%。新材料、新信息、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04.1亿元,增长23.7%。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71个、同比增加126个,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41个、同比增加130个,完成投资787.3亿元、增长25.4%。
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50.7亿元,下降5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655.1万平方米、增长18.9%,商品房销售额281.3亿元、增长21.9%。
四、国内外贸易、物价
前三季度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08亿元,增长10.9%。从行业看,批发业完成零售额194亿元、增长10.8%,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491.4亿元、增长11%;住宿业完成零售额12.3亿元、增长10.2%,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10.3亿元、增长10.4%。从区域看,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5.7亿元、增长10.9%,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2.3亿元、增长10.8%。从类别看,限额以上企业27大类商品类值中有24类商品保持增长、增长面达89%,基本生活类、消费升级类、出行类等17类商品增速快于1-8月份。其中,服装类、文化办公用品类、通讯器材类、书刊杂志类、汽车类和中西药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.4%、15.8%、9.5%、16.8%、12.6%和35.4%。
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2820.7亿元,增长17%;商城物流总额4353.5亿元、电子商务交易额661.2亿元,分别增长14.9%和76.4%。
以人民币计价,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17.1亿元、增长8.1%,其中出口284.3亿元、增长9.2%,进口132.8亿元、增长5.8%,全市利用境外资金34146万美元、增长26.5%,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8941万美元、增长47.6%。从出口看,对传统市场稳定增长,对欧盟、日本、美国、韩国出口分别增长20.2%、24.5%、14.5%、5.9%;从进口看,进口重点商品总量同比增长6.1%,其中纯铜、天然橡胶、镍铁矿、原木及木材和花生同比分别增长129.6%、81.4%、34.5%、56.6%和4.7%。举办商贸类展会62个,实现展会交易额190.5亿元,带动相关收入40.6亿元。
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1.5%;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.3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.7%。
五、“三引一促”
前三季度,全市引建招商引资项目997个,到位市外资金956.1亿元,完成全年任务的73.3%,同比增长5.5%。其中产业招商项目到位资金765.8亿元、占总量的80.1%;融资、向上争取无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190.3亿元、占总量的19.9%。全市新引建500强项目17个,到位资金24.6亿元;续扩建500强项目22个,到位市外资金32.3亿元;新签约500强项目25个,合同利用市外资金780.8亿元。全市累计引进89名“千人计划”专家、“泰山学者”等高层次人才,633名带资金、带技术、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,引进496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,“十万人才回乡行动”联系在外人才56837人。全市累计引进技术1061项,与市外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639家。
六、财税、金融
前三季度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.9亿元,按可比口径增长15.8%。地方级税收收入194.8亿元、增长18.9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.5%、居全省首位;四项主体税种完成117.2亿元、增长24.4%,占税收收入的60.2%,其中增值税、营业税、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2.8%、53.7%、8.8%和25.6%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0.4亿元、增长20%。
国税收入160.3亿元,增长18.4%;地税收入170.9亿元,按可比口径增长30.4%。
9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200.4亿元,比年初增加466.1亿元,其中,住户存款3278.7亿元,比年初增加330.7元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735.2亿元,比年初增加372.5亿元,其中,住户贷款1502.5亿元,比年初增加174.8亿元;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232.5亿元,比年初增加197.6亿元。
七、结构调整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产业结构继续优化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.6%、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。新兴及高端产业成为增长点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.7%,增幅高于全部工业6.9个百分点;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411.9亿元、增长7.8%;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299.1亿元、增长8.7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%,同比提高1.3个百分点。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,全市制造业投资1196.7亿元、增长24.6%,同比加快5.6个百分点,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5%提高到51.5%。
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成效显著。去产能方面,淘汰化工产能90万吨、煤炭产能110万吨、非煤矿山产能960万吨。去库存方面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557.9亿元、同比下降5.7%;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至293.8万平方米,比去年年末、上月末分别下降了54.2和7.6万平方米。降成本方面,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.7%,低于去年同期1.1个百分点;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.2万户、注册资本(金)674.2亿元,分别增长14%和69.1%。补短板方面,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51.6亿元、增长15.4%,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0%,基础设施投资302.2亿元、增长35.9%,“百千万”脱贫攻坚行动进展顺利。
八、居民收入、生态环境、安全生产
前三季度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5元,增长8.1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6元,增长7.5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,增长8.3%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69元,增长10.2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20元,增长9.3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55元,增长11.2%。
临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居全省第9位,空气质量“四项指标”持续下降,PM2.5、PM10、SO2、NO2浓度分别改善4.5%、5.3%、14.7%、9.1%,优良天数增加18天,获省生态补偿金490万元。11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1%,41个市控断面综合达标率为84%,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,达到全年目标要求。
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27起,死亡99人,受伤74人,经济损失688.2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