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全市各级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遵循五大发展理念,适应引领新常态,按照“走在前列”的要求,统筹抓好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、防风险各项工作,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。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核,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26.75亿元,增长7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358.95亿元,增长4%;第二产业增加值1736.25亿元,增长6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931.55亿元,增长9.2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.9:43.1:48,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。
一、农林牧渔业
农业生产形势良好。全市粮食总产量412.4万吨,同比下降3.6%;亩产420.5公斤,同比下降1.5%。全市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65.7亿元、15.8亿元、66亿元和11.5亿元,分别增长3.8%、7.7%、4.3%和5.7%。
现代农业取得成效。全市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107.8万亩,其中农业、林业、畜牧养殖、渔业基地分别为89万亩、16万亩、1.1万亩和1.7万亩。发展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企业174家、产品338个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7家,其中,国家级4家,省级62家,市级541家。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,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达910个、新增357个。
二、工业、建筑业
工业生产平稳增长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4047家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5%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8个产值同比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48.6%。列入统计的195种工业产品中有114种产量同比增长,增长面为58.5%。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突出,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值8620.7亿元、增长6.9%。其中,机械产业产值1387.6亿元、增长13.3%,木业产值1214.6亿元、增长7.3%,食品产业产值2205.8亿元、增长5.4%,冶金产值1208.2亿元、增长14.9%,化工产值1032.2亿元、增长8.6%,医药、纺织、建材行业产值分别下降0.5%、2%和4.3%。新兴及高端产业较快增长,新兴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1970.9亿元、1867.9亿元和612.8亿元,增长10.6%、11.2%和3.7%。企业群体不断壮大,产值过亿元企业2317家,完成产值10132亿元、增长13.1%;327家年初以来新纳入企业实现产值475.4亿元、增长172%。全年累计工业用电289.9亿千瓦时、增长8.9%。
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482.3亿元、增长4.3%,利润522.4亿元、增长1.3%,利税775.8亿元、增长3.1%。有228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,同比减少80家;1809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,同比减少130家。
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3家,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8.2亿元、增长6.1%。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06.5万平方米、建筑竣工面积2595.9万平方米。
三、固定资产投资、“三引一促”
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定。全市4615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603.3亿元,增长11.9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6.5亿元,增长74.4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54.9亿元,增长19.5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91.9亿元,增长1.7%。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025.9亿元、增长18.3%,占全部投资的56.2%,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;工业技改投资1144.6亿元、增长10.1%,占工业投资的56.5%;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95.3亿元、下降6.5%。全市民间投资3049.7亿元、增长2.8%。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126个、同比增加1个,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69个、同比增加43个,完成投资1272.2亿元、增长12.2%。
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4.5亿元、下降4.7%;新开工面积845.2万平方米、下降16.7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1012.2万平方米、增长15.8%;商品房销售额435.5亿元、增长21.5%。
“三引一促”成效显著。全市引建招商引资项目1353个,到位市外资金1360.4亿元、增长5.4%。其中,产业招商项目到位资金1112.8亿元,占总量的81.8%;融资、向上争取无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247.6亿元,占总量的18.2%。全市新引建500强项目20个,到位资金47.3亿元;续扩建500强项目22个,到位市外资金37.1亿元;新签约500强项目22个、合同利用市外资金740.3亿元。全市累计引进284名“千人计划”专家、“泰山学者”等省级以上人才,2868名带资金、带技术、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,引进3397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,“十万人才回乡行动”联系在外人才11万余人。全市累计引进技术620项,与市外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464家。
四、国内市场、物价和外经外贸
消费市场运行平稳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88亿元、增长11.3%。从行业看,批发业完成零售额267.9亿元、增长11.3%,零售业完成零售额2052亿元、增长11.4%;住宿业完成零售额15.2亿元、增长10.3%,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52.9亿元、增长10.4%。从区域看,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0亿元、增长11.3%,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8亿元、增长11.2%。从类别看,限额以上企业27大类商品类值中有25类商品保持增长、增长面达81.5%,其中,服装类、文化办公用品类、书刊杂志类、汽车类和中西药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.7%、12.2%、18.1%、9.7%和39%。
临沂商城交易活跃。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3783.5亿元、增长18.1%,实现物流总额5825.6亿元、电子商务交易额942.3亿元,分别增长16%和63.2%。
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.7%;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.7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0.5%。
对外贸易稳中向好。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80.2亿元、增长6.5%;其中出口401.9亿元、增长6.6%,进口178.3亿元、增长6.5%,全市利用境外资金5.1亿美元、增长27.6%,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.3亿美元、增长60%。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06亿元、增长46%。举办资本交易大会、中国(沂南)诸葛亮文化旅游节、中国兰陵(苍山)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等经贸类展会109个,展出面积123.6万平方米、增长42.6%,获评“2016年度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”。
五、财税、金融
财政收支稳定增长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.9亿元、增长11.7%。其中,地方级税收收入238.1亿元、增长11.2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%、居全省首位;增值税、营业税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项主体税种收入143.6亿元、增长9.4%,占税收收入比重为60.3%。15个发展主体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7.6亿元、增长11.1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4.3亿元、增长7.6%。其中,民生支出466.7亿元、增长5.4%,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1.3%。
国地税收入完成420.2亿元、增长24%。其中,国税收入221.7亿元、增长19.5%,地税收入198.6亿元、增长29.5%。
金融业形势良好。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305.2亿元、比年初增加571亿元,其中,住户存款3312.7亿元、比年初增加364.7元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38.4亿元、比年初增加575.8亿元,其中,住户贷款1585.8亿元、比年初增加258.1亿元;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352.5亿元、比年初增加317.6亿元。
六、文化、教育、体育和卫生
文化艺术繁荣。市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2万余册,电子图书27万余册,中外报纸期刊800余种,办理读者卡6.7万余张,被评为国家一级馆;市博物馆馆藏文物3.7万余件(套),被评为国家二级馆;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。建筑面积2.1万平方米的市美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实现“县县有图书馆、文化馆”,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,全市156个乡镇(街道)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,已建有农村(社区)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98个。
教育事业科学发展。学前教育快速发展,新建、改扩建幼儿园298所,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3%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全市招收小学新生18.5万人,初中新生13.1万人,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%,巩固率达到98%。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,全市中职学校招生11746人(不含技工学校),在校生33830人。
体育事业蓬勃发展。成功举办临沂市第六届运动会,7407名运动员参赛,是规模最大、人数最多的一届;举办第五届中国沂河体育节、第二届中国蒙山体育节等重点赛事活动,打造了蒙山沂水体育品牌。城乡健身设施更加完善,各县区均建立2个以上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,建成乡镇健身中心100多处,农村及城市社区健身工程4000多个,覆盖率达到86%。县级体育总会完成挂牌,全市体育社团发展到300多家,社会体育指导员19700余名,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100个。
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。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,每个县区至少有1所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。成功创建1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全市56家急救站点全覆盖,一分钟派车率达到96%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,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1年的25元提高到2016年的45元。
七、科学技术、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
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、省级37家,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、省级10家,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、省级3家、市级8家,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基地7家,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、省级8家,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、省级8家、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,省级11家,孵化面积120万平方米;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家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、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16家。2016年,新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,山东省科技进步奖8项,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全年共申请发明专利2133件、下降24.9%,授权637件、增长20.9%;创建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1家,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,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。
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,新增山东名牌15个、山东省服务名牌13个、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个,新增1个国家级、7个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。
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5起,死亡129人,受伤102人,经济损失737万元;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.073,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.43,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均为零。
八、居民生活、就业和社会保障、生态环境
居民收入继续增长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2元、增长8.5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9元、增长7.8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6元、增长7.6%。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45元、增长9.2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68元、增长8%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64元、增长10%。
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。新增城镇就业12.5万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.7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3%。全年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8.71万人、创业培训1.49万人。
社会保障不断加强。全市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08.2亿元。城镇职工养老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.8万人、110.3万人、60.1万人、100.8万人、57.6万人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7.5万人,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6.3万人。
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临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居全省第7位,PM2.5、PM10、SO2、NO2浓度分别改善11.8%、9.9%、19.4%和8.3%,优良天数增加52天,获省生态补偿金1494万元。11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1%,41个市控断面综合达标率为84%,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。